四、心理承受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指的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防线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不仅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且给他们成年后人格的发展留下隐患。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学生,适当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田径、篮球、乒乓球等等。因为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例如,田径比赛中,百米跑运动员几乎并驾齐驱冲刺的时刻,乒乓球比赛决胜局比分交替领先的时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把优势变为胜利,落后的一方如何后来居上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伴随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只有经历这种情景的考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人的成长、发展、成功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的必要前提。每个人都希望受人欢迎,因为受人欢迎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现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没有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体育活动不仅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缩短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活动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同时运动规则规范了人的行为,使同学之间都较好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融入感情,感情又在运动中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强,可塑性大,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发展。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比赛中失败的原因,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是一个锻炼大舞台,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现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8(4). [2]黄晓冬.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世界,2010.
|